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记得2006年,王璜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天地•悠然》水墨画展,在画展的研讨会上,我有一段发言,对他展出的作品作解读。摘录如下:
我与璜生很熟,但今天看了他的展览,我还是为之一惊。因为平常不大有机会全面看到他的作品,今天集中看了一下,觉得非常感动。我们这些人成天忙碌于工作事务,璜生的忙可想而知。他能在繁忙的情况下拿出这么多有质量的作品,让人钦佩。他的画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的儒雅,或者说非常雅致;二是非常洒脱。儒雅本来是画家的传统品格,但现在的画家与传统渐渐远离,渐渐失去了传统文人的风格习性,这样儒雅的获得也不那么容易了,它需要种种修养。璜生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管理人员,也不仅是一个画家,他的修养很宽,除了画,还有诗,有文。这种全面的修养在今天的中、青年画家中并不多见。另一方面是他作品的洒脱。他不固守于传统笔墨的一波三折、一笔一墨的枯湿浓淡之中,而是在画面的整体效果的中去把握笔墨。在我看来,他首先着眼于画面整体,从整体去决定笔墨,决定该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他的画,包括水墨的山水老屋和彩墨的花卉,如果近看,笔墨的局部是很纷乱的一片,但推远一看,整体效果把握非常恰当,就是颜色与墨,墨与墨,笔与笔,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也都在画面整体把握之中。他的运笔很潇洒,这里有他对笔墨的一种很独特的理解。
他的黑白水墨,亭台楼阁,非常别致。楼阁的上半部有一些云体,暗淡的云体,这既是他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也与南方的气象景观有关。南方有时云压得很低,一块云就低低地飘在你眼前。挂在圆厅正中的那幅画,前面很亮,后面很暗,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那种感受很独特。他把那种感受铺展开来,形成一个系列,感觉特别好。从中能感受到他的儒雅的特点。他的文化修养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渗透在血液中的一种感觉,他把那种惆怅而忧郁的感觉画出来了。总之,璜生的展览给我非常多的启发,没想到璜生这么忙,还能拿出一个这么好的展览,一个让国画界、美术界的眼前为之一亮的展览,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他当时正任广东美术馆馆长,视野开阔,理念现代,工作兢兢业业,充满热情和干劲,把广东美术馆办成国内一流的美术馆,引人注目。没想他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坚持画画。他出身于岭东书画世家,自小习画,深谙笔墨功夫。成年后求学于南京,深受另一种文化氛围的浸染,艺术在异地异质的碰撞中相生相长,让他脱颖而出。毕业后回到广东,先后任职于出版社、画院和美术馆,涉足多个领域。这种履历决定他的眼界。他的画面恣意泼辣,大胆奔放;充满创造的活力和创新的冲动,不满陈规,不落俗套,自成一格。
2009年,我将王璜生作为人才从广东美术馆调进中央美术学院,主持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工作。他到美院后,果然不负众望。以他开阔的国际视野、美术史论学者的学术眼光、美术馆管理者的实干和魄力,推出一个又一个高水准高质量的展览,在国内国际美术界产生广泛影响。他在办好展览的同时,着手馆藏作品的整理、发掘及研究工作,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创办《大学与美术馆》刊物,编写美术馆年鉴,推出“数字美术馆”——致力于优秀展览跨时空的传播、资料保存诸工作。从规范化、学理化、历史化的角度,将学院美术馆推上一个新台阶,成绩显著,深受同行的好评。
工作之余,他依然作画。在北京工作生活,广泛接触,广泛阅读,广泛交流,他的艺术又酝酿着质变。从以前的“天地”和“悠然”系列作品风格,近期推出一批新作,以“游•象”为名。各式各样的线,自由游走,舒展延伸,无拘无束;线索与墨团、水迹,丰富多层,浑然一体;画面趋于抽象,富有形式感。他称之为“游”、为“象”,那是他“天地•悠然”主题的另一种延伸,依然在探索天地人的关系、人在自己拥有的空间中自由放逸的状态、包裹于生命之中纷繁迷茫的心象,等等。画面依然有笔、有线、有墨、有水,或称,水墨画的韵味依然而现代人的心绪却跃然于其间。
王璜生的办事充满创造的热情和尝试的胆略,画画正是他表现生命创造力的端口。相信在创造力的激发下,他的创作会继续往前走,出现新景观。预祝画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