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中文

上一页     下一页

王璜生:美术馆的战略定位



ARTNEWS采访
2010年12月中央美院美术馆办公室

 

ARTNEWS:您从去年7月份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一职以来,做了很多影响很大的战略,请问您当时是如何定位这样一个学院美术馆的?

王璜生:因为我在公共美术馆做的比较长时间,公共美术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美术馆,它的整个运作、运营、管理等是有一套相对规范的要求。可以说,我从1996年到了广东美术馆之后一直是在致力于美术馆的系统化管理以及规范化运作这样一项工作。这次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到广东美术馆,对于广东美术馆的整套管理系统,包括藏品的管理、档案的管理、学术的规划、展览的运作及行政办公等的管理,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我将广东美术馆建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美术馆。

那么我从一个公共的相对独立规范的美术馆到一个学院的美术馆,学院的美术馆有很多的特殊性,它隶属于学院、它与各个院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它的资源是处于一种既独立又共享的状态等。作为一个大学的美术馆,它的长期的运作可能也相对规约于美院这样的特殊关系。

那么,这一年多来,我首先的工作是进行美术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因为美术馆有它自身管理的一套系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辅单位,它应该是在参与教学、辅助教学的同时,更体现为一个学术研究、收藏保护、文化传播的机构,是一个面对学术界,面对公众的学术及服务的机构。那么这样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从藏品的管理到运作管理等,都应该有完整的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我这一年来的工作可以说较多的致力于这方面。

第二方面就是如何树立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学术形象,这个形象必须紧靠着学院丰富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也要跟学院的教学进行互动,依托于中央美院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声音和公共形象,构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特色。各个美术馆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是发展它的长处和建立它的特色。

总的来说这一年多来我们努力建立美术馆的学术形象,进行学术规划和规范化建设,与中央美院的教学及实践很好结合,又独立的面向开放的学术界和公众社会。  


      ARTNEWS:请您结合这一年来的具体工作来谈一谈您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中是如何实施的? 


王璜生:这一年里在文化界和公众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央美院素描六十年》展览,其实这个展览在我来美院之前就已经着手准备了,由徐冰院长领衔的一群学院的教授学者合力工作,我到美院后也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总策划是徐冰。

从这个展览的展场呈现到编辑出版、宣传推广等,我参与了一些工作,到了后期巡回展工作交给中央美院美术馆美术馆来进行,我负责了巡回展的联络安排、学术推广、宣传和公共教育等组织工作,努力将一个大型学术展览活动做得全面和完整。这个展览的成功完成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其实这一年,一方面我们做了一些与美院教学相关的展览,像《造型: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教师展》、《曝光十年: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当代影像》展,我们还开辟了“项目空间”这样一个鼓励年轻的学生参与的策展、展示活动,另一方面就是跟学术界、国际美术馆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包括加强跟法国卢浮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等以及其他大学的美术馆的联动,使得大家对中央美院美术馆和中央美院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好的认识。学院内外都认为,我们美术馆是中央美院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窗口。

 

ARTNEWS:从美术馆这一年多所做的展览来看,我个人的感受比较强的有两点,一个就是学术性,还有一个就是公共教育方面,您觉得除了这两点还有哪些是美术馆不可或缺的?

王璜生:我觉得还是应该建立一种美术馆意识,就是说什么是美术馆?或者说做一个美术馆应该具备什么?也就是背后必需有一套规范化的运作作为支撑。说到规范化运作,首先是我们的从业人员应该对“美术馆”有认识,美术馆应该怎么做。然后周围的人包括各院系的学生老师、院里的领导,还有周边的公众等,让大家对美术馆的标准、规范、要求有进一步的共识。

在这样的认识和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央美院美术馆自身的历史的研究、整理,包括对藏品的整理,档案的建立,对展示、灯光、展览的呈现我们都有比较规范化的要求。我们希望进入美术馆的学术及展览工作,就必需按美术馆的规范要求来进行,大家共同遵循一种美术馆的规则。

另一方面我们也特别提出要建立美术馆的服务意识,必须具有服务意识,就是说人家来做展览的时候,我们是在为大家服务,是一种专业服务,那么如何把一件作品挂好,灯光处理好,这是很专业的。即便是公共教育也应该是提供专业的服务,不是说公众很多就好,公众走进美术馆同样需要专业的服务,专业的交流。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个专业的美术馆里面,给公众一个或者艺术家提供一个专业的氛围、提供很好的交流、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

 

ARTNEWS:在公共教育方面我们做过哪些比较好的活动?

王璜生:在公共这方面其实可以说我们在打造一个品牌、一个理念,我们叫做“大学与美术馆”的系列项目。这个理念的提出其实也是针对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的美术馆它在公共教育方面,艺术传播方面应该有它的的特色。

现在公共教育大家都非常重视,各个美术馆也都做的轰轰烈烈,比如大学生走进美术馆,小学生在展厅画画等等,这些做的都比较多,那么我们如何从我们的角度去打造一个有特色的公共教育的特色,那么就提出了“大学与美术馆”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强调既然是大学的里面的美术馆我们就必须拥有一种跟大学这种理念相沟通的一种东西。

大学的理念我们强调三方面,一、大学必须追求高深之学问,这是蔡元培提出来的。第二蔡元培也提出大学必须兼容并蓄、自由开发,第三也是蔡元培提出来的,大学应该是有教无类,就是应该做民众的普及文化。

那么根据这三点的特点来讲我们做出的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一本大学美术馆的刊物,这本刊物希望是从学术的研究方面,包括这种理念的推广方面有所的建设。第二方面就是打造一个大学美术馆的论坛,这个论坛就希望是一个兼收并蓄,而且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一个基地,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去发表他们的学术见解。第三方面就是打造了一个叫做大学与美术馆的俱乐部,我们会跟高校的学生会进行沟通,学生会跟学院之间这样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平台上面去做一些更为有趣的或者说说好玩儿一点的东西的一种交流。那么我们现在也做了一个大学生的手机DV大赛,现在正在征稿。

 
       ARTNEWS:这个项目的推出是不是也是基于咱们是一个学院性的美术馆,也是学院联合的一部分?


王璜生:我想学院美术馆是一个有特色的美术馆,应该强化这种特色,而且在公共教育方面也要强化这种特色,不是说美术馆都非常的相象。我们希望一方面将学院资源加入学术工作,做的非常严谨,非常有高度,甚至是所谓的经典,包括研究、陈列、展示、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希望达到学识的优雅、典雅。另一方面就是说应该是用这种学院的方式跟公众交流。

 

ARTNEWS:在这次美术馆评估中,学校美术馆各项共工作都得到了好评,但是也给美术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学术发展和教学互动的沟通,您在将来的工作中是如何规划这两点的?

 

王璜生:学术发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方向,像12月17日我们做了一个展览叫《自我画像女性主义在中国1920-2010》,这是我们从去年一直在准备的一个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展览,从学术研究方面的组织到产品的组织等等都花费非常大的气力,而且会举办一个很重要的研讨会,这就剩一个用好学术的资源,将学术提高上去的例子。

那么另一方面就如何结合教学,比如目前正在展出的,像影象十年这样一个中央美院摄影专业成立十周年的展览,结合这个重要的活动我们又去扩展,去研究中国当代影象发展的十年的状况等等,我们会一方面结合教学,一方面结合学术,两方面去共同推进。

明年二月份到三月份还会有一系列的跟教学有关的活动,是一个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展,然后我们又组织了一个美国的一个设计非常重要的团体…(王璜生18:45)的一个历史性研究展览,这个…团队是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非常著名在美国的一个设计团队,我们对他们历史性的研究,这就是学院做法,我们不仅仅是呈现当下,而是去追踪历史。在跟中央美院这种技术教学之间的关系上面我们引进了这样一个展览去构成对比,跟构成一个对话,同时又跟设计学院去探讨,可能会同时做一个开放性思维的设计展览,就是一个当下的创作状态展览,而且创作状态展览特别鼓励开放思维,可以做的夸张,可以开放,可以做的high一点,这就可能会构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场面,就是既有体现设计学院的教学非常基础的东西,又有国外的设计的历史性研究的活动,还有一个鼓励创新的一个展览,这样一个构成了一个很全面的面貌。

 

ARTNEWS:那您去年要来美院的时候,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是时候该“挪位”了,那您当时所说时机指的是?

王璜生:主要是我在广东做的时间特别长,做的挺有惯性的了,我觉得应该是改变一下,无论是对广东馆也好,还是对我个人本身也好必须有一种改变。不能说广东馆在我的带领下这样的延着这样的惯性运作下去,其实个人总有各样的问题,因此应该是抛开一些,他们有新的选择,新的发展。另外我也希望我有新的调整,因为我在广东的整个工作也有很多的惯性,因此不能这样的延续下去,我也必须有新的选择,而且一直以来我对学院的文化还是比较向往。

 
        ARTNEWS:那您在去广东美术馆之前做过什么工作?

王璜生:我的硕士毕业之后是到了岭南美术出版社做编辑,其实我觉得做编辑这几年对我的锻炼是很大的,我后来一直觉得为什么到了一个美术馆或者参与工作策划做的还可以,其实是美术馆的工作其跟编辑的工作有很多地方是相象的。编辑你要组织好的稿,必须跟专家有对话的能力,你可能不是专家,你必须具备有这种跟专家对话的能力,专家才信你,才能有东西给你,这是一个。第二,又必须具备有一种大事、小事都能做,控制力很强的一种能力,就是说你作为编辑你的时间的控制能力,你的程序的控制能力等等这一些东西也应该是真正的到位的编辑应该是这样的,这也是很重要的训练。那么我觉得这是对我后来能够在美术馆工作或者这种工作方式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培训作用。当然我在出版社之后也在广东画院待过一段时间做一个专职的画家跟理论家。

 

 ARTNEWS:您决定要去广东美术馆的时候自己也曾经犹豫过,当时的顾虑主要是什么?

王璜生:在当时那个历史阶段可能谁都不太愿意去美术馆,因为美术馆的口碑并不好,美术馆的状况并不好,美术馆在上上下下的关系中并不好过。而且会被认为是去一个展览馆做一点杂事,甚至就像群众艺术馆,大家当时普遍认为都是这样的。其实现实也确实是这样,既没钱,又要干一些很无聊的杂务,而且还被人批评。

在我去广东美术馆当副馆长之前已经谈了好几个人,甚至其中有一个人已经到位去上班了,结果还跑了。而且还是从地方调到广州,他都不要,而且就在我的广东画院的画室的里还有领导借我的画室跟一个人谈说,你去吧,去吧,还不错的,但最后人家还是不去,其实应该说在找不到人的时候来找我,另一方面他开始没想找我,可能是因为当时广东画院的地位很优越,谁都想进画院,又有画室,又可以安静画自己的画,谁会去干这么累的事,或者说当时大家普遍没认为这是一个能做好的事,但是我在这里特别感谢能够挑中我去,而且去完以后给我很大支持的人,广东美术界的几位老领导,尤其是我的前任上司像林杭生馆长,还有汤小铭主席,当时筹建美术馆的时候他是筹建办主任,我去了以后他们很支持,几乎是放手让我干,这一点很非常重要,我觉得如果没有放手干谁都干不成事。

 

ARTNEWS:您当时大家都不看好这个工作,那您决定要去是为什么,是有一个美术馆的理想还是?

王璜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过程,当时要去我的决心是来自于说我以前对国外的美术馆的认识,我每次出国都会特别希望去美术馆看东西,看书也在接触美术馆,而且觉得作为国际的美术馆来讲这是一个很神圣的工作。第二个就是因为我是读史论专业出身的,我到了出版社之后也是参与了很多批评,理论的研究,因此也觉得美术馆的工作借助产品,借助这样的一个平台它的研究工作也必须是做好的,也必须能够做好的,因为我以前也参加过国际的一些研讨会,多数是在美术馆来发出邀请、在美术馆做的,也就是说美术馆的平台应该是可以去做的。第三,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时几位广东美术界的领导,像林墉汤小铭、王玉珏大家都找我谈支持我过去好好的干一下,在这种状况地下也就过去试一试了。

 
       ARTNEWS:当时做这样一个美术馆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您当时是怎么规划这样一个地方性美术馆的?


王璜生:其实开始过去也不是我在规划,因为原来的汤小铭是主席,也是筹建办的主任,还有我们的第一任的馆长林杭生馆长他们在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是朝着比较现代化的,完整的美术馆的功能在考虑了和规划了。那么我过去以后首先还是协助林杭生馆长将一些东西文字化,表述出来,包括定位、功能的分布等等,然后也开始了我们开馆的展览的策划,那时候开馆我们所做的展览奠定了我们所走的方向,这个很重要,包括我们开馆做了一个《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性质的展览,这个展览据说在国外的很多图书馆里面都有这本书,其实已经就奠定了我们是一个正规的美术馆,在做一个学术研究的工作,开馆的时候也有老艺术家个案性的研究的展览,也有儿童的美术展览,当时就有儿童的美术展览,就是开始考虑公共教育必须更强。这样就为整个规划就奠定了一个基础,然后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也不断的推进,不断的做好各方面的学术推进,学术宣传一步步这样走过来。

 

       ARTNEWS:广东美术馆的发展历程走过一个从艺术家的美术馆到艺术历史的美术馆然后再到一个公共的美术馆这样一个线索,您能不能讲一下在每个过程中咱们做了哪些重要的活动,促进了美术馆的发展?

王璜生:其实我当时去做广东美术馆馆长后来就被认为中国第一个读史论的人去作美术馆馆长,以前都是画家去作美术馆的馆长,那么范馆长他是读史论,但是他是在后来才去做官长的,以史论家身份去出任馆长,我是第一个。那么他所说的从艺术家的美术馆转变为史论的美术馆可能是这方面,而且也开始重视美术史在美术馆工作中的意义,特别我提出了所谓的史学意识,当然美术馆必须具有史学意识,才能够开展相应的收藏,开展相应的研究,相应的展览的展示等等。

其实现在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所谓的公共美术馆,就是为公众服务的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可以说在美术馆界是第一个使用了导览员的一个馆,以前博物馆是有导览的,因为他有长期陈列,他有故事可以讲,但是美术馆没有导览,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东西,然后我们最开始就设定了导览。导览员为我说讲什么,我准备了一些最普及的东西给他之后,我说关键在于有人去跟公众交流,你谈什么都好,以你的知识背景去跟公众去交流,去发挥。

赵无极的展览到广东美术馆的时候我亲自写如何欣赏抽象艺术,做成一个导览手册发到公众手中,后来大家都在做公共教育,广东美术馆的儿童美术教育是做的最强的,到目前为止都是最好的。昨天我们在中国美术馆评方案的时候,有一个最近他们做的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案,大家一致都说太精彩了,这其实是一个积累下来的东西。

 

        ARTNEWS:您提出了一个史学意识,还有一直坚持学术治馆,那您能不能结合一些具体的展览来谈一下这个?

王璜生:其实史学意识的提出我是觉得一个美术馆从它的定位开始他必须有这种史学的高度,就是说我不是一个做普普通通的一个展览馆,我必须是在历史,在美术史里面应该有留下的声音,或者留下的痕迹,或者留下的建树,一方面是剩下历史,因为历史是一个非常丰厚的,也很多搞不清楚的东西,那么作为美术馆他有责任区深入历史去理清理一些东西,或者去挖掘一些东西出来,这挖掘清理或者研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那么同时他必须借助当下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发生的,那么他应该是有意识的借助于当下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一个借助方式,也就是说为什么一些活动能够成为历史,而有些活动从狭隘的意义上它是不称为历史,那么你判断出你要做什么是能够成为一种狭义上的历史,能够被今后历史所留下,那么是应该有这个判断力去做。那么由此延伸包括收藏,包括其他方面等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那么从学术治馆来讲,我一直强调说学术是可以说的很高深,也可以说的很浅显,高深的那当然就是包括研究的高度,深度,品质等等,那么说的浅显一点,就是一张展品的说明牌或者灯光的布置,这里面都充满了一种学术意味,包括你的设计都可能是充满学术意味,那么大家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就不是说随便字大一点,小一点没关系,我贴歪一点正一点没关系,灯光怎么样没关系,每样都应该有严谨的一种精神,这就是一种学术精神,就是必须都有的。然后包括文字的统筹,我在广东馆特别注重,任何前沿都应该以一个朴实的语言来表达,不准出现任何说大师,吹的很过分的一些文字,就是即便不是广东美术馆写的,是外面人家写的来这里做展览的,都必须去掉一切的字眼,这也是一个从小处,或者从很浅的来把握一个分寸,当然我们的书的出版我都是统一的一种规定,应该怎么出,应该怎么标识。

 

        ARTNEWS:那您怎么看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的情况?

王璜生:中国的美术馆我们这次也做了评估,也走了不少的美术馆,觉得是有出我意料好的,或者说跟我平时泛泛的认识不一样的,也有出我意料的差的,比我平时泛泛的认为问题的严重的多得多,总的一点中国的美术馆现在这个阶段还是有它的榜样,有它的标准,有它的相关的一个规定,尤其是像这次为了评估出台的一些标准,因此大家也会遵循这个标准去做一些努力,做一些工作。这方面从这次的总体评估来讲是比以前好得很多,包括一些后台看不见的东西,一些管理,一些规则,一些档案等等这方面有些馆做的非常不错的。

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总体上对这种美术馆的根本性的一些标准,或者一些我所说的美术馆意识还是比较弱的,包括说对藏品,因为我们走下来发现很多地方对藏品的管理是很不严格的,而恰恰藏品是一个财富,藏品你收什么,怎么收,怎么花钱,钱是纳税人的钱,你怎么花,然后花完以后,收进来以后怎么挂,怎么用,然后怎么修复,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太重要了,这一套其实是很模糊的,而且有些地方还是做的相当相当不够的,这是一方面。

第二个就是对学术定位,学术判断力,这种学术判断力来讲还参差不齐,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有时候并不是说一个馆、一个馆长就能解决的的,他反映了当下的一个美术状况,还有美术的权利分布,有些东西是馆长没办法去解决问题的。那么还有一点说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一个跟公众之间的关系,这是大大推进了一步,但是更深层的问题,其实应该好好的思考,可能会在下一步形成思考。第一,就是必须有一种结合自身的有特色的公共艺术的教育。第二就是这种美术教育或者说这种公众服务应该建立在专业服务的基础上,而不是一个商场的服务,商场可以一天很多很多观众,但是美术馆的观众必须来寻求专业团队的观众。

 

        ARTNEWS:最后请您结合学院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谈一谈您对美术馆的收藏?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馆,我到广东美术馆的时候只有13件藏品,从那时候等于说是一个比较空白的起点。广东美术馆又是地方的一个美术馆,那么它负有对地方文化保护跟整理的很重要职责,其实,广东美术馆的收藏起点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地方的美术史研究跟资料的搜集,跟藏品的发展这样一个基础上来做工作的,而我们也重点在于挖掘那些可能是被历史所淹没的很重要的一些艺术家,或者对美术史构成意义的艺术家跟事件现象的收藏和研究。那么什么叫着跟美术史构成意义,就是我一直追寻的过程,就是要去说明清楚的,那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

随着形式的发展,我们也确立一个对当代艺术的收藏,因为面对一个在八十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收藏往往被国外所收藏,而且国内的官方美术馆也没有有力去介入这一方面,那么我们02年做当代艺术就是广州三年展做的就是针对9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研究,那么我们借这个机会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进行了一个非常有力度的收藏,这构成我们一个非常强的一个收藏。

也随着说发现影像方面的收藏在中国官方美术跟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判断、一个规则的工作,我们也在2003年介入了摄影的收藏,构成了我们这样一个有地方美术的收藏,有当代艺术的收藏,还有一个摄影类型的收藏,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收藏特色。那么这个收藏特色是可以说目前是不可复制的跟不可代替的,因为本地的收藏我们虽然本地有其他馆,但作为我们来讲我们不是一个名人馆,我们不是专门收藏名人,我们收藏的是可能是被淹没的种种的东西。第二是这块当代艺术的收藏,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官方美术馆没有一个能够跟广东美术馆比,因为我们抢先了,当时收藏很便宜,目前就看有没有能力再发展下去。第三块就是这个摄影方面,那么目前来讲国内也没有一个馆能够像我们这样做,而且又抢先一步,建立了我们一系列的规范,这是一个在广东的特色。

那么央美的特色的收藏是央美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们从50年代就开始收藏,包括有这么多的重要的名师在这里,重要的艺术家,这收藏挺有积累的,这积累包括宋元明清的一些作品,里面有体现非常不错的,还有这些名师的作品,包括北平艺专留下来的东西,从三四十年代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中央美院的历史,跟名师结合的一些藏品,那么这批藏品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研究中国新中国美术史非常重要的资料。

还有一大块就是历年的优秀的毕业生的一些留校的作品,这些作品其实各个高校都在收这个东西,但是我中央美院的收藏不同是很多现在在美术史上发挥重要的意义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很多都出自中央美院,他们在学生时期留下的东西,好像在库里面看到杨飞云、王沂东、刘小东他们当年画的东西,这其实也是很好去研究这些目前美术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史,这是很重要的一大块。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大块就是当代艺术的收藏,那么当代艺术的收藏是我们也可能是很大的一个优势,我们现在致力于去做的,就是很多重要的当代艺术家都跟这个学校有关系,他们也愿意为这个学校留下作品,而且这一块也确确实实必须去做的,我们向学校领导大家都达成共识要做的,目前的状态是不错的。

 

        ARTNEWS:谢谢王老师。